
11月30日下午👈,華東理工大學外語意昂3博士生導師顏靜蘭教授應邀來我院英語系進行講座,主題是特色競賽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顏靜蘭教授是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上海分會副會長🤔、"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大賽評委🖱、"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上海賽區評審委員會主席。此次講座是為了提高我院英語系師生的跨文化學習和研究的能力🤵🏽♀️📶,鼓勵我院學生積極參加跨文化交際能力大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我院外語系全體中教聆聽了講座。
講座伊始👩🏿⚖️,顏教授強調:文化沒有好壞🤮,只有差異🩹🕑。只有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與人溝通👨🏻🎤。民族優越感(ethnocentrism)、刻板印象(stereotype)、缺乏通感(lack of empathy)造成文化溝通的失敗👁。為了闡述何為民族優越感,顏教授拿意昂3体育都很熟悉的世界地圖為例🙇♀️,同一個世界地圖在不同國家人民的心中是截然不同的🦡👊🏿。作為一名中國人👨🏼🚀,可能意昂3体育心目中的世界地圖一直是圖一的樣子。可見民族優越感無處不在,細微到意昂3体育幾乎未曾覺察。如果不能體察到這份民族優越感👨🏽🍼,世界各國人民的溝通可能就會碰到障礙🗃。
講座中提到跨文化知識與英語電影名稱的翻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拿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英文名稱翻譯為例,如果直譯,恐怕世界人民不認識潘金蓮🔨。經過跨文化專家的指導🍨,電影名稱翻譯成了"I am not Madame Bovary"📗。翻譯成了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原因是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蓮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命運頗有相似,西方世界人民都知道包法利夫人🥼,卻不甚了解潘金蓮。這樣的翻譯效果縮小了文化差距👨🏼🍼。
講座還提到了要求大學生儲備跨文化知識,廣泛閱讀,熟悉希臘神話故事。拿長壽基因一詞的英語說法來舉例👾↩️,在英文中,長壽基因被稱為 Methuselah gene🦶🏿。出處是🤜:瑪士撒拉(Methuselah)是聖經•創世紀中的人物,諾亞的祖父,據傳享年965歲,是非常高壽的人👰🏽。因此英文中把長壽的人說成擁有瑪士撒拉的基因。
講座的結尾💃🏽,顏教授提出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讓學生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要想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必須自身過硬,否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就難以實現。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擔負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外語教師素質和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完成上述使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顏教授的研究分享使英語系教師收獲頗豐,本次講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給目前正在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